专家观点:勿让“应试导向”带偏中考体育

2023-08-23 -

“这个假期,我的朋友圈有1/3的初中娃都在健身房上一对一私教课。”最近几天,四川成都不少家长聊到了“中学生扎堆去健身房”现象。据《成都商报》报道,这个暑假不少初二学生已在培训机构备战明年的体育中考了。对此,有学校教师认为,这样的培训没必要。

随着中考制度的改革,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加码”中考体育分值,有的地区把中考体育分值提至50分或70分,有的地区甚至“一步到位”,将体育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同分值”。我以为,此举是顺应改革之需,固然令人欣喜,但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应试导向”带偏中考体育。

可以想见,随着中考体育分值“加码”,不仅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会更重视体育教学,家长也会跟着动员起来。体育课不再只是课程表上的“体育课”,而是实实在在走进课堂;“每天锻炼一小时”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被更多学校列入“办事日程”。中考体育分值“加码”,成了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有效“助推器”。

需要警惕的是中考体育分值“加码”后,在具体的操作上应避免将体育学科再引入“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来。在学校,体育教师为了提高学生体育成绩,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强化训练,安排大量的课外锻炼项目,许多学生在完成学科作业的同时,还要完成体育作业;在家里,家长在操心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还要留出时间督促孩子完成每天的体育锻炼,甚至每天考评。有的家长甚至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逼”着孩子走进校外培训机构苦练中考体育项目。

若是如此,学生必将深陷“体”海中,体育又成了学生的一项“课业负担”。

因此,我认为需要家校合力防止“应试导向”带偏中考体育。一方面,学校体育应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既要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开足体育课,又要合理安排、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切忌以布置大量“体育作业”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另一方面,家长应客观对待孩子的体育成绩,既要鼓励孩子力所能及地进行体育锻炼,又要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切忌采取过激的方式“逼迫”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我觉得,中考体育要达成的目标应是学生学到运动技术、获得运动知识、得到体质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并以学业成绩的形式呈现在体育考试中,从而培养“终身体育”的人。我想,这也是中考体育分值“加码”的本意和初衷。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3年08月23日第3版

作者:魏 芳

微信公众号搜索“瑞火体育”加关注,最新前沿洞察、企业动态、产品公告全面了解。推荐关注!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可直接关注】

咨询留言

请完善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隐私政策

本站所有的产品和服务均适用本隐私政策,但某些特定产品、或服务还将适用特定的隐私政策,我们将在向您提供这些特定产品和或服务前说明。

除非本隐私政策另有明确所指,本隐私政策不适用于通过我们的产品/服务而接入的由第三方独立为您提供的产品/服务的情形,例如在搜索结果中向您显示的产品或网站、可能包含本站服务的网站或者在我们的服务中链接到的其他网站。请注意,如果您使用第三方的产品/服务时向其提供您的个人信息,您的信息应当适用该第三方的隐私声明或类似政策,我们对任何第三方不当使用或披露由您提供的信息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